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
2011, 25(3).
摘要:
实验研究
低速大迎角张线尾撑系统支架干扰影响研究
祝明红, 孙海生, 金玲, 汤伟, 刘志涛
2011, 25(3): 1-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1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速大迎角试验数据的质量,掌握支架干扰规律,对φ3.2m风洞张线尾撑系统进行了支架干扰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张线尾撑装置的横梁对飞机纵向的远场干扰量较小,大迎角区域内尾支杆对飞机纵向的近场干扰量较大;迎角小于15°范围内,支架使飞机偏航力矩系数减小、滚转力矩系数增大,随侧滑角增大支架干扰量增大;去掉立尾后尾支杆对俯仰力矩的干扰明显减小.
双三角机翼前缘涡襟翼的试验研究
刘铁中, 王晋军, 何宏伟, 潘枞
2011, 25(3): 6-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2
摘要:
通过风洞试验对双三角翼的内涡襟翼及外涡襟翼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涡襟翼效率的各种因素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机翼前缘区状态、涡襟翼形状、涡襟翼偏度、内、外涡襟翼的搭配以及后缘襟翼效率等.尤其是根据内外翼涡场的不同研究了复合平面形状机翼内涡襟翼与外涡襟翼设计上的特点,为设计双三角翼的涡襟翼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正确设计前缘涡襟翼与后缘襟翼可以优化大后掠双三角机翼的低速性能.
栅格翼外形特征对减阻影响的研究
邓帆, 陈少松
2011, 25(3): 10-1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3
摘要:
栅格翼相对平板翼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其气动特性进行优化很有必要.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翼弦格宽比的栅格翼及不同后掠方式的栅格翼进行了研究,风洞实验结果显示,栅格翼的翼弦格宽比存在一个气动性能的最佳值,使得升阻比最大;数值计算结果证明栅格翼前缘局部后掠能有效减小波阻,是一种新的减小栅格翼阻力的方式.
汽车风洞支撑干扰扣除方法研究
张英朝, 张喆, 李杰
2011, 25(3): 16-19,3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4
摘要:
借鉴航空风洞镜像法原理,提出一种针对汽车风洞支撑气动干扰扣除的方法.在汽车风洞中完成汽车模型和天平支撑连接或分离的两次风洞试验,得到了汽车模型的气动力和支撑对汽车模型的干扰力之和.为了扣除模型支撑对汽车模型气动力测量的影响,在进行风洞试验的同时,应用CFD软件进行工况完全一致的数值仿真,计算模型支撑对不同车型气动阻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归纳的修正公式将数值仿真获得的影响数值转化为汽车风洞试验的影响数值,获得汽车风洞试验的最终阻力系数结果.结合风洞试验和数值仿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互相验证,互相补充,可以解决汽车风洞试验时支撑干扰扣除的实际工程问题.
暂冲式风洞大开角扩散段性能的实验研究
黄知龙, 张国彪, 刘晓波, 耿子海
2011, 25(3): 20-2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5
摘要(121) PDF(13)
摘要:
布置有多层孔板(丝网)的大开角扩散段通过参数的优化设计,可有效缩短暂冲式风洞启动时间,均匀进入稳定段的气流速度,并降低阀后噪声和气流脉动.针对某大型暂冲式风洞大开角扩散段设计关键技术开展专题研究,设计并进行了不同扩散段扩开角角度和中心体分流锥型式的组合实验,从压力损失、出口截面速度分布和降噪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件45°扩开角+65°平底锥的压力损失相对最小,而增加导流尾锥的中心分流锥由于底部难以形成稳态的分离涡使得其压力损失明显偏大,其它试验件组合的压力损失值则相接近;各试验件出口截面的速压分布均呈现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双驼峰趋势,且孔板的开孔率偏高时出口剖面速度分布相对更平滑;试验马赫数下的大开角段对气流噪声的消声量约为12~14dB,对频率在2kHz以上的气流噪声具有相对较强的消声能力,同时气流经过设置有多层孔板的大开角扩散段后,气流波动幅值明显降低,气流脉动得到有效地抑制.
大焓降后部加载弯叶栅压力场与壁面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石玉文, 王振峰, 韩万金
2011, 25(3): 24-2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6
摘要:
在环形叶栅低速风洞中,对亚临界600MW汽轮机中间级大焓降静叶栅进行了吹风实验.应用五孔球头测针,详细测量了在3个冲角下叶片沿叶高和节距的气流参数分布;借助沿叶型的静压测孔测量了在9个相对叶高位置沿叶型的静压系数;并应用墨迹显示技术,显示了沿上、下端壁及叶片表面的极限流线.实验结果表明,大焓降静叶栅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后掠翼模型混合层流控制实验研究
邓双国, 额日其太, 聂俊杰
2011, 25(3): 30-3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7
摘要: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和湍流区的壁面温度差,利用埋入式安装的热电偶测量了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转捩位置和层流区范围.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具有良好的层流控制效果,可以使层流区范围显著扩大.前腔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后腔吸气流量影响较小.
乘波体构型飞行器的高超声速测压实验研究
肖虹, 高超, 党云卿
2011, 25(3): 34-36,4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8
摘要:
乘波体构型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重要气动布局之一.对某多目标优化设计的乘波体构型飞行器进行了高超声速测压实验,对其气动性能进行风洞实验验证.实验马赫数M=6和M=7,迎角α=-4°、-2°、0°、2°、4°、6°、8°.结果表明:该乘波体构型各部件气动性能良好.进气道唇口准确捕捉到压缩激波,激波位置与设计吻合.乘波体上表面流向压力变化不大,有利于减小乘波体飞行阻力.下表面经过进气口内压段时压力有明显的增大,后体膨胀效果显著.在设计状态下,该乘波体飞行器整体气动性能良好.
亚跨风洞中舵面亚临界颤振试验
季辰, 冉景洪, 刘子强
2011, 25(3): 37-4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09
摘要:
设计了舵面颤振试验装置,在亚跨超风洞中对展弦比2.0的NACA0012矩形舵面开展了颤振试验研究.试验马赫数范围为0.3~0.75.试验采用直接观测法获得舵面在不同质量特性条件下的亚声速和接近跨声速的颤振特性.同时还采用亚临界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验的扭转应变信号进行了离线分析,即通过采用ARMA方法识别扭转应变信号的阻尼和频率,并通过阻尼外插得到颤振临界动压值.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在现有亚跨超风洞中开展舵面颤振问题研究.当采集的亚临界信号为典型指数衰减信号时,以ARMA方法为基础的亚临界颤振试验技术可以稳定地识别出信号阻尼和频率,并较为准确地获得舵面的颤振临界动压、颤振频率等颤振参数.
面向过失速机动的风洞动态试验相似准则探讨
耿玺, 史志伟
2011, 25(3): 41-4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0
摘要:
为进行更加准确的风洞试验,讨论了针对过失速机动的风洞动态试验的相似准则问题.从六自由度运动方程推导出了进行动态风洞试验需要满足的运动相似参数;从N-S方程中得到满足流动相似的相似参数.针对不同类型的风洞动态试验,提出了具体对应的相似参数作为主要的模拟量.得到的结论可以为风洞动态试验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实验技术
战斗机推进系统模拟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王勋年, 巫朝君, 陈洪, 李真旭
2011, 25(3): 46-4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1
摘要:
为了在低速风洞中研究推进系统进气和喷流对战斗机气动特性的影响,发展了采用模拟器进行战斗机模型试验的新技术,研制了能够模拟发动机进排气的引射式模拟器,并进行了模拟器的校准.为了验证该项试验技术,研制了简化的战斗机试验模型和模型支撑装置,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3.2m低速风洞进行了测力试验,试验的迎角范围-5°~48°,侧滑角范围0°~15°,试验风速为70m/s.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能够较真实地模拟战斗机发动机的进气和喷流情况,进气流量可模拟到90%以上,喷流的最高落压比可达到2.95.该项试验技术为开展进气/喷流对战斗机的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Φ3.2m风洞战斗机大迎角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孙海生, 祝明红, 黄勇, 刘志涛
2011, 25(3): 50-5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2
摘要:
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战斗机大迎角试验技术,包括振动条件下倾角传感器迎角测量修正技术、大迎角振动抑制技术、实时速压测量技术等.某飞机模型大迎角连续扫描测力试验结果表明,Φ3.2m风洞战斗机大迎角试验技术能够满足先进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风洞试验需求.
振动环境中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解算的实验研究
张征宇, 罗川, 孙岩, 周桂宇, 黄诗捷
2011, 25(3): 56-59,6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3
摘要:
我国高速暂冲式风洞洞体振动较大,故振动环境中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解算技术对模型变形视频测量(VMD)至关重要.为此,建立振动模拟实验平台,研究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求解方法,结果表明:基于蒙特-卡洛法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求解法最适于振动环境中VMD测量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求解.
超声流量计探头对流场及其测量性能影响研究
张朋勇, 郑丹丹, 徐天室, 张力新, 胡鹤鸣
2011, 25(3): 60-6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4
摘要:
超声流量计探头安装位置会对其测量产生影响.对DN500超声流量计在探头全伸位置安装时的流场以及对超声流量计测量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入口速度为0.3~8m/s时,由于探头伸入管道而造成超声流量计的测量误差为-1.25%~-1.9%,且随着入口速度增大,测量误差逐渐增大;当速度达到一定范围后,测量误差基本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流场分析指出,由于探头附近区域存在回流,造成各声道线平均速度减小,导致测得的流量值偏小,因此测量误差为负.
多功能大气边界层风洞的设计与建设
刘庆宽
2011, 25(3): 66-7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5
摘要:
多功能大气边界层风洞是风工程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以石家庄铁道大学风洞为基础,介绍了多功能大气边界层风洞设计的技术要求,对风洞的气动设计、附属设备设计、结构设计、建设方式、流场校测结果和风洞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流场校测结果和运行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试验表明:流场指标高、使用方便,满足例如风雨、风雪等特殊试验要求,风洞的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是成功的,可为今后类似风洞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测量叶轮机振动叶片表面非定常气动响应的实验技术——影响系数法
杨慧, 郑赟
2011, 25(3): 71-77.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6
摘要:
详细论述了一种适用于叶轮机叶片气动弹性基础性研究的实验技术--影响系数法.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考虑叶片与叶片之间的气动耦合效应,从而获得叶盘耦合系统在不同叶片间相位角下,叶片表面非定常气动响应(非定常压力和非定常气动功),用于气动弹性机理性研究并校核数值模拟程序.指出影响系数法气动弹性基础实验与传统气动弹性实验的区别,介绍了国外以及作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也涉及到高低速不同流动状态下,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测量的实验设备.通过这一综述,以期推动国内叶轮机气动弹性基础实验的开展,为正在发展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工具提供详细、有效的实验验证数据.
8m×6m风洞特大迎角机构控制系统研制
周平, 陈天毅, 王帆, 蒋铁登, 郭守春, 沈红, 杨孝松
2011, 25(3): 78-81,9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7
摘要:
8m×6m风洞特大迎角机构由7只伺服油缸驱动实现模型迎角和测滑角运动控制,要求控制系统对姿态角运动变化速度、到位精度进行控制.被控对象是一个典型多自由度协调联动控制系统.对采用PLC常规I/O模块,而未使用任何数控系统,实现多轴联动控制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介绍.给出了控制效果,说明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
航空声学风洞的声学设计研究
李鹏, 汤更生, 余永生, 吕波
2011, 25(3): 82-8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8
摘要(124) PDF(13)
摘要: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飞机的噪声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航空声学试验研究的地面试验设备主要是航空声学风洞.笔者阐述了航空声学风洞声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航空声学风洞声学设计的方法等.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引导风洞研制中,得到了在开口试验段风速80m/s时,气流外2m测点处背景噪声76.5dB(A)的结果.
亚声速气流中五孔探针的校准及应用
符澄, 彭强, 李先锋, 易星佑
2011, 25(3): 87-9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19
摘要:
0.3m×0.2m结冰风洞是一座回流式亚声速风洞,它是3m× 2m结冰风洞的1:10缩尺引导风洞,用于结冰风洞设计、调试和运行的关键技术研究.介绍了针对该风洞点流向测量而设计的小尺寸五孔探针排架在一座专用校准设备上进行标定的实验结果,同时还给出了该引导风洞点流向测量的结果.校准及测试结果表明:校准数据处理所采用的线性离散模型满足亚声速条件下小尺寸五孔探针的校准精度要求,五孔探针对点流向的测量精度可达士0.04°;结冰引导风洞主试验段及低速试验段各个截面点流向均在±0.5°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纹影系统中物平面的选择与刀口的设置
李华, 杨臧健, 吴敏, 高增梁, 钟英杰
2011, 25(3): 91-9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1.03.020
摘要(162) PDF(35)
摘要:
纹影方法是重要的流场可视化手段,实验前需要对纹影系统进行细致调节,物平面的选择与刀口的设置是影响纹影图像信息的关键环节.以穿过火焰的光线偏折特性和成像记录为例,分析并比较了不同物平面下所获图像特征,说明了在撤掉刀口的情况下消除图像的阴影效果是确定纹影物平面的有效方法.基于纹影法的工作原理和刀口进给量与纹影图像的对应关系,分别讨论了刀口方向选择、焦点位置确定和刀口切入量设置.为合理使用纹影系统进行流场可视化测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