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期

实验研究
(Clathrate)()()
陈滨
2001, 15(1): 1-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1
摘要:
混浊液内部的流动,由于微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因浊度高不易进行内部观察,所以无论是分析还是可视化实验都相当困难,存在着许多未弄清的问题。通过采用折射率匹配(Refractive-Index Matching)技术,使透明的微粒子与透明的溶媒的折射率近乎相同,做成一种透明的“混浊液”,从而使混入其中的示踪粒子的运动轨迹能被摄像机捕捉到,并以微粒子的沉降和温度的干涉所引起的流动现象为焦点,利用图像速度测量法来处理分析所拍摄到的可视化图像,成功地获得了定量的混浊液内部的速度场,为进一步揭示混浊液内部自然对流的流动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角形突起物后自由旋涡的稳定性
胡文蓉, 黄明恪
2001, 15(1): 10-1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2
摘要:
用不可压位流理论证明了三角形突起物后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且在该处稳定的自由旋涡是中性稳定态。并提供了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突起物所对应的自由旋涡驻定态位置。而在实验条件下,需用侧壁抽吸,才能捕捉到稳定的旋涡。
架空输电线路风振试验研究
付国宏, 程志军, 孙炳楠, 唐锦春
2001, 15(1): 15-2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3
摘要: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集高耸和大跨度两种特征于一身的风敏感结构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风振效应显著。为了给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提供准确的风振系数并考查输电导线对塔架风振的影响,按照空气动力弹性相似准则设计制作了输电塔架气动弹性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模拟了塔架两侧的输电导线和地线;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了风振响应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塔架风振响应等重要数据,并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塔架风振系数的数学表达式。研究表明,塔架加速度响应随风速增加而增大;铁塔横风向加速度响应和顺风向加速度响应处于同一数量级,塔架设计和理论计算时应同时考虑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风振力;导线对铁塔风振的影响程度与风向角有关,但就整体而言,可以忽略该影响。
气动物理地面模拟试验相似律
陈伟芳, 石于中, 吴其芬
2001, 15(1): 22-2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4
摘要:
依据流动子过程特征量分析方法,导出了高超声速化学反应流动的相似律。将得到的相似律应用于气动物理地面模拟试验,给出了确定地面模拟试验条件的相似准则,分析了地面模拟试验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其它基础理论问题。
尾支杆干扰非线性修正方法的初步研究
贺中, 范召林, 吴军强, 雷震
2001, 15(1): 26-3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5
摘要:
利用CFD方法,采用两套网格重叠的形式,研究了一种对尾支杆干扰进行修正的非线性方法。运用本方法,研究了尾支杆等直段长度、直径和锥角对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四个模型有攻角时的尾支杆干扰,并对GBM-04A模型的零阻进行了尾支杆干扰的修正。
验证灰尘气体中驻点热流率增大机理的方法
林建民, 李仲发
2001, 15(1): 32-3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6
摘要:
笔者介绍了一种验证灰尘气体中驻点热流率增大机理的方法。在灰尘负荷率相同,微粒速度相近条件下完成激波管2e区实验气流分别为亚声速与超声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含灰气流中驻点热流率增大只与灰粒速度有关。
运载火箭地面风荷载及响应研究
黄汉杰, 贺德馨
2001, 15(1): 36-4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7
摘要:
通过捆绑式运载火箭在地面风环境下的风洞试验,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主体火箭及助推器各测压截面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主体火箭和助推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发射塔架对于火箭的影响都很明显。另外,对其气动弹性模型在地面风荷载下的动态响应亦进行工程计算,并与试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测量与显示
用于高温测量的红外热成像技术
邓建平, 王国林, 黄沛然
2001, 15(1): 43-47.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8
摘要:
用于高焓风洞实验中模型表面温度测量的CCD红外热成像系统,测温范围1000~3500K。笔者介绍系统原理和标定过程,并给出了初步风洞实验结果。通过与红外高温计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地面防热/热结构实验中模型表面温度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H-6部件与外挂天平的研制
彭超, 陆文祥
2001, 15(1): 48-5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09
摘要:
介绍了H-6部件与外扌圭物测力试验的难点:一是天平的设计载荷极不匹配,如机翼天平的滚转力矩是常规天平的10多倍;二是模型尾部是船形尾段。采用常规的支撑方式,支杆强度太弱,试验不安全,同时也不利于多台天平的敷线,总体方案采用模型尾部与支杆合为一体的结构形式,既保证了试验安全又便于多台天平的敷线。天平设计首先保证试验安全,用双电桥提高天平的输出。试验结果表明:总体试验方案正确,天平设计合理,支撑刚度好,测量精度高。
强辐射条件下应变测量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张从和
2001, 15(1): 53-57.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0
摘要:
在强辐射强电磁脉冲干扰环境条件下,为保证应变测量的实现,经模拟试验研究,应变测量采用一系列抗干扰技术措施,包括所用元器件材料的选择,传感应变计安装方式,组桥接线方式,密封屏蔽等技术。还介绍了这些技术措施在某试验现场应变测试试验中的应用概况。
空腔内旋转流动LDA整场测量及实验Re数恒定方法
刘应征, 陈汉平
2001, 15(1): 58-6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1
摘要:
空腔内的旋转流动常常涉及二次流、旋涡破裂等复杂问题。在整场流动实验测量中,必须长时间保持恒定工况。目前文献中的作法一般是采用高精度的恒温水域,但系统复杂、控制精度受限制。笔者介绍了一种根据实测温度调频变速保持实验Re数不变的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并能将流动在长时间内高精度地保持在同一工况Re数内。最后给出了采用这种方法的整场和旋涡破裂区域内速度分布的LDA测量结果。
水泥窑用三通道燃烧器流场测量
张红强, 贺德馨, 祝明红, 殷登皋
2001, 15(1): 64-6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2
摘要:
水泥窑用三通道燃烧器流场测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三通道喷煤管射流流股的纵向速度衰减规律合理,可用于燃烧器内流特性分析;新喷煤管设计合理;旋流角度45°为新喷煤管的较好参数。
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
翼型风洞实验模型姿态角的测量与控制
尹迪义, 竹朝霞, 惠增宏, 金承信
2001, 15(1): 70-7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3
摘要:
介绍NF-3低速翼型风洞常规和动态实验模型姿态角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特点以及为提高角度测量精度和准度所采取的措施。应用一种直流伺服系统,采用电机位置和速度闭环方法,已经获得模型姿态角的精度在±0.05°以内。为进一步提高测控性能,对于二元实验在翼型轴上安装圆感应同步器,测量模型的实际角度,并作为反馈信号。这种位置全闭环系统,可使角度精度达到±0.0083°。对于三元实验,用一个加速度计固定在模型内,实时测量模型的实际攻角,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因气动弹性角产生的误差。
2.4m风洞M数和稳定段总压控制策略研究
周平, 董谊信, 何钺, 葛思华, 韩杰, 李尚春, 汤更生
2001, 15(1): 75-8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4
摘要:
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2.4m风洞现已投入使用。该风洞控制系统与国内现有风洞相比,控制执行系统多而复杂。该风洞成功地采用了所有试验工况M数与稳定段总压同时控制的运行方式。针对被控对象的复杂性,分别对神经网络控制、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智能控制及智能学习控制在该风洞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种智能控制策略,调试结果说明该风洞采用的这种控制策略是成功的。
FL-7风洞M数的模糊控制方法
陈万春, 骆冬伶
2001, 15(1): 82-87,9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5
摘要:
FL-7风洞是以三台航空发动机为动力的跨音速风洞,通过调节发动机转速、柔壁及旁路活门开度来实现对M数的控制。影响M数的因素较多,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为了提高M数控制速度和精度,在新改造的FL-7风洞测控系统中,采用了模糊控制、自学习等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控制方法和控制规则作了介绍。
1.2m跨超声速风洞超扩段栅指控制系统
李尚春, 李玲, 李溶渝, 戚刚
2001, 15(1): 88-9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1.016
摘要(146) PDF(12)
摘要:
对1.2m跨、超声速风洞栅指M数控制系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硬件系统的设计、硬件配置、功能选择和软件设计,以及本系统与风洞总压控制系统的连接和通讯,最后给出了1.2m跨、超声速风洞栅指M数控制系统的调试结果。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