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进展述评
激波(爆炸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乐嘉陵, 倪鸿礼
1999, 13(3): 1-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1
摘要:
给出了在二维和三维条件下激波(爆炸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一些典型计算结果,概括总结了激波管中实验的有效性,提出了改进数值方法(包括差分格式,网格系统),发展三维光学定量可视化技术和进一步研究非定常湍流的建议.
弹道靶中超高速发射弹的流场及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P.I.科瓦廖夫, A.N.米哈列夫, A.B.鲍德拉斯金, S.G.汤姆森, V.A希里亚耶夫, S.A.伊萨耶夫
1999, 13(3): 10-20.
摘要:
本文描述的是研究爆炸成型发射弹(EFP)模型的流场及超高速空气动力特性所用的弹道试验设备;简要报导了记录全尺寸干涉图形的技术;对径向密度分布再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在零攻角实验时不同模型的空气动力阻力是采用简化方法来计算的;对各种不同EFP型式的气动稳定性提出了定性估计的方法;并阐述了用于组合体超高速飞行特性研究的数值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
实验研究
后台阶流中自由旋涡的稳定性
黄明恪
1999, 13(3): 21-2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3
摘要:
最近的实验表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在后台阶流中捕捉到静止的分离旋涡.笔者将用理论证明,二维后台阶流中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并且有中性的驻定态稳定性.还进一步证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使自由涡达到真正的驻定态稳定.
湍流度对翼身组合体大攻角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白存儒, 屠兴, 郭渠渝, 何克敏
1999, 13(3): 25-3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4
摘要:
简要地阐述了不同湍流度情况下某翼身组合体模型头部无粗糙带以及粘贴有两侧型粗糙带,40°,60°和70°"只"字型粗糙带等5种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的湍流度为:0.02%,0.10%和0.33%.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粗糙带对模型的气动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上述几种粗糙带状态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类型,即"有影响型"和"无影响型".研究还表明,湍流度对大攻角时气动特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当湍流度自0.10%变化到0.33%时,湍流度对该翼身组合体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相对而言并不大.但当湍流度自0.02%变化到0.10%时,湍流度的影响则较大.
37mm冲压加速器热发射试验初步结果
柳森, 简和祥, 白智勇, 平新红, 部绍清
1999, 13(3): 32-3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5
摘要:
气动中心超高速所自行研制成国内第一座冲压加速器,并成功地实现了弹丸的冲压加速.文中首先给出冲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37mm口径冲压加速器系统组成,最后给出了热发射不起动(unstart)和热发射实现冲压加速的初步结果.
北京国际金融大厦风荷载风洞实验研究
顾志福, 李燕, 陈明福, 齐伍辉, 韩永康, 李德果
1999, 13(3): 36-4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6
摘要:
具有独特外形、荣获 1994~1995年度首都十佳建筑设计方案第一名的北京国际金融大厦风荷载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建筑独特的门廊型南北错落结构,其表面风荷载随风向角变化很大,这对今后同一类型的建筑设计从风荷载角度来考虑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还结合北京地区特定的气象条件,参考国外文献,提出了较为合理和可靠的玻璃幕墙风荷载设计值.
0.6m跨超声速风洞新技术改造后的试验段
樊开导, 董谊信, 邢金锁, 邹捷
1999, 13(3): 42-4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7
摘要:
阐述了FL-23风洞新试验段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指标,试验段的主要外形几何参数以及模型天平投放四自由度机构的性能等.同时还列出了调试结果及新试验段的技术优势.
跨洞庭湖大桥主梁节段定常气动力研究
刘君, 陈宏, 邹建军
1999, 13(3): 47-5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8
摘要:
采用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跨洞庭湖大桥主梁节段的定常气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流场数值模拟是采用k-ε湍流模型封闭的雷诺时均N-S方程,求解方法是建立在交错网格基础上的压力-速度场迭代求解的SIMPLE算法;实验是在国防科技大学KD-03低速风洞进行;研究表明实验与计算结果较为一致.
测量与显示
低速大迎角双襟翼大后掠三角翼的俯仰与滚转涡控流态实时显示
倪刚, 刘杰克, 忻鼎定, 余光志
1999, 13(3): 52-5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09
摘要:
在低速实验中,应用激光片光源和CCD摄像系统,对一装有"前端襟翼"和"前缘襟翼"的双襟翼74°后掠三角翼进行实时记录与流态显示的试验技术和图像的三维重建.在迎角0°~50°范围内,对双襟翼的偏角作不同匹配,研究机翼在定常和非定常的俯仰与滚转运动中出现的旋涡流态,以了解分离涡系发展、破裂和相互作用的演变,物理机理和双襟翼的控涡效果,并对所有显示图像进行分析.
封闭圆柱形粉尘爆炸罐内扬尘诱导湍流特性的确定
严楠, 浦以康
1999, 13(3): 59-6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0
摘要:
采用热线风速仪和系综平均法测定和研究了封闭圆柱形粉尘爆炸罐内扬尘湍流的瞬态特性,并与球形爆炸容器内已测定的扬尘湍流瞬态特性进行了比较,对系综平均法用于扬尘湍流的测量误差与测量次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跨声速流自发凝结水滴的测量
蔡小舒, M.Renner, H.Stetter
1999, 13(3): 65-6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1
摘要:
应用基于多波长消光法原理发展的光学探针,测量了跨声速风洞中不同马赫数湿空气流自发凝结形成的水滴尺寸及浓度,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提高动量实验仪测量精度的研究
丁彤
1999, 13(3): 70-7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2
摘要:
动量实验仪是验证流体动量方程的重要仪器.国内外常用的动量实验仪测量精度较低,冲击力的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偏差Δ值在22%以内.本文介绍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制出一种高精度小型动量仪,将Δ值降至5%以内.
高精度大升阻比民机测力天平研制
陆文祥, 彭超
1999, 13(3): 75-7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3
摘要:
用新的设计原则及"V"型槽截面系数应是三片梁截面系数的3~5倍而研制出的民机测力天平升阻比达30,是常规天平的2~3倍;而法向力对轴向力的干扰量还不到常规天平的十分之一.
列车交会动态压力波实车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程忠宇, 陈宏, 易仕和, 孙祥一
1999, 13(3): 80-8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4
摘要:
简述了列车交会动态压力波实车实验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系统以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微机为核心,应用超声、红外检测技术,实现了列车交会压力波、交会车辆侧壁间距及相对车速的同时测量,并成功应用于广深线实车实验中.文中还探讨了实车实验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和解决方法.
低速闭口风洞模型张线支撑及内天平测量系统的研制
卞於中, 李祥瑞, 李立, 马俊平, 陈伟
1999, 13(3): 85-9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5
摘要:
张线支撑及内天平测量系统已在FL-8闭口风洞中调试、使用.该系统使用了套管天平,套管内杆是天平与模型相连,与天平相连的套管是支撑体,张线的一端与套管的前后吊点相连,张线的另一端与风洞上转盘齿圈上的张紧机构和风洞下转盘下的配重相连.该系统的角度变化范围,模型侧吊时,α=±360°,β=±65°,模型正吊时,α=±65°,β=±360°实验表明:张线支撑与尾撑和腹撑相比,消除了由于支杆引起的模型振动,其支架干扰变小,试验数据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环境风洞中流动的PIV测量
姚仁太, 张茂栓, 张杰
1999, 13(3): 91-9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1999.03.016
摘要:
对DANTEC FlowMap PIV系统作了介绍,并将其应用于环境风洞流场测量.结果表明,PIV技术是研究非定常流动的一种很有效的工具.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